市委三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將現代服務業作為鄂爾多斯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并將服務業的重點方向確定為旅游業。提出:到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力爭達到12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250億元。根據市委對達旗要“抓好旅游業”的發展定位,達旗要緊緊依托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抓住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推動旅游業轉型發展。
突出特色差異發展
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在今天激烈競爭的旅游市場中,要想成為旅游的目的地,而不是過境地,必須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道路。為此,達旗要把自己特有的沙漠、草原、黃河等優勢資源嵌入到旅游的所有環節,全力打造以恩格貝、響沙灣為主的沙漠休閑旅游帶,以沿黃濕地、黃河漁村為主的黃河風情旅游觀光帶,以邦成馬文化產業園、萬通科技示范園、農莊經濟為主的草原休閑和農耕旅游觀光帶,以王愛召、昭君城為主的歷史文化特色旅游區,打造具有北彊特色的休閑觀光旅游品牌。
提升品質嵌入文化內涵
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達旗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和豐富的地區人文資源,是豐富和發展達旗文化事業的基石,這些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是達旗發展旅游產業的最大優勢和資本。
為此今后要樹立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圍繞神奇的響沙文化、悠久的蒙元文化、傳統的農耕文化、高端的馬文化等,把達旗打造成歷史文化、宗教文化、農耕文化和馬文化的集中展示區和體驗區,以此來提升達旗旅游業的內涵。
具體要做好以下工作:1、依托農耕文化,建設農耕文化體驗園。依托萬通科技示范園,通過實物展示、實景模擬再現那個年代的生產條件,讓游客充分體味傳統農耕文化的氣息;依托黃河平原,將白泥井、樹林召、展旦召、昭君鎮等建成獨具鄂爾多斯特色的農家樂風景旅游線路。2、依托沙漠文化,建設沙漠風情帶。依托響沙灣,將響沙灣、恩格貝、銀肯塔拉、庫布其景區的觀光、探險和沙漠越野等結合起來,促進響沙灣景區從單一功能的旅游景點向綜合功能的旅游目的地躍升;恩格貝景區要突出“科技大漠,生態畫卷”和“國家級生態休閑示范區”;銀肯塔拉景區重點突出沙漠沖浪、自駕車越野等戶外旅游項目;庫布其沙漠景區要以蒙古族文化為依托,增加蒙古族歌舞演出,提升服務檔次。3、依托蒙元文化,健全和完善窩闊臺景區周邊常規草原旅游項目。4、依托馬文化,建設馬文化產業園區。利用邦成馬文化產業園區的技術力量及相關信息資源,發展名馬繁育產業,開辟騎乘場所和騎乘線路,開展騎乘培訓,力爭打造國內舉足輕重的賽馬品牌,營造草原文化。5、依托王愛召的民俗、宗教文化,建設王愛召文化旅游景區。
加強區域旅游合作
開拓客源市場
區域旅游合作是推進旅游業深層發展的重要途徑,有利于資源在地區間重新配置、組合,能夠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是旅游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近年來,我市一直將堅持旅游業開放發展作為基本理念,將擴大區域旅游交流與合作作為新時期旅游工作重點,較早在自治區提出了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思路,是內蒙古中部區域旅游合作和蒙陜寧區域旅游合作的提出者和倡導者,更是區域旅游合作的受益者。
今后達旗要借著全市這個平臺,加大與周邊景區的合作。達旗是個后開發地區,很多好的旅游資源可以說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通過與周邊景區合作,可以提升景區的知名度,開拓客源市場。同時區域與區域之間很多旅游資源都是同質的,必然會在市場上形成競爭,那我們是用價格競爭還是距離競爭?最好的辦法是區域合作,互相提供客源,互為對方的游客。沒有完全相同的旅游資源和產品,找出差異性,把產品整合起來,通過區域合作,設計出更好的旅游線路,對游客會有更大的吸引力。
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政府要加強對旅游業的服務與管理。1、完善旅游業的發展規劃。旅游業發展規劃是國家或地區為發展旅游事業,對所屬旅游資源和旅游地的開發、利用、保護進行全面規劃和總體部署。只有確定旅游業的發展總規劃,才能保證旅游業各部門的協調發展,確定資源的優勢組合,避免旅游景區的雷同性。旅游業的發展規劃具有動態性,應隨著時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達旗的旅游發展規劃是20世紀90年代制定的,今天已遠遠不適應形勢變化的需要,為此需根據達旗旅游業發展現狀,修訂完善旅游業發展規劃。2、成立旅游委員會。將安檢、交通、住建、規劃等涉及旅游的職能部門全部納入旅游委員會,統一領導、統一管理、統一考核,實現各區域、各部門、各環節的密切協作,為游客提供“一卡通”式服務。3、設立旅游發展專項基金。從旅游企業每年繳納的各項繳費和旅游企業門票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費用,作為旅游發展基金,用于旅游資源保護、市場監管、商品開發推銷,為進一步做大做強達旗旅游產業提供資金支持。4、提供政策支持。根據國務院、自治區和市委關于旅游業發展的政策,達旗應制定出臺扶持旅游業發展優惠政策實施辦法和旅游行業管理辦法,引導和支持多種經濟成分投資旅游業;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培訓優勢,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素質;完善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的相關機制,在政策上對專業人才的儲備予以傾斜。 |